譚慧敏與友人遠赴江門創業成就「魚菜共生」
不用泥土只用水來種菜已是難,以水同時養魚和種菜是難上加難。不過,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校友譚慧敏,與她兩名昔日的中學同學,卻無懼困難,決定創立「魚菜共生」項目。他們在營運項目時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,可幸每次都能堅持去面對。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,能以較低價格把水耕蔬菜推出市場。
譚慧敏與她的兩名夥伴羅偉特和梁立鋒,於2019年4月10日,應邀主持由新聞與傳播學系和Startup Commons合辦的校友創新創業分享會,講述他們在「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」創立「菜魚共生」項目的經過。
譚慧敏與羅偉特和梁立鋒是香島中學同學,升上大學時各散東西,譚在樹仁大學修讀新聞與傳播課程,羅在中文大學修讀工商管理,梁則在理工大學修讀酒店管理。他們三人在大學時已很喜歡種菜,羅曾在中大校園與同學建立天台農場。2016年,他們從大學畢業,卻無意從事與他們本科有關的工作,反而決定實踐「魚菜共生」。
北上廣東江門
由於在香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,他們於是北上廣東。跑了幾個地方後,最後獲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同意撥出土地和資金,讓他們在位於開平的「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」,推行魚菜共生現代化生態循環種植技術研究,進行一系列「魚菜共生」的嘗試和實驗。
「魚菜共生」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方式,原理是以含有魚的排泄物的池水,為蔬菜供應營養,而蔬菜把營養吸收後,淨化了水質,之後經過濾回流到魚池中。整個生態循環過程不會添加化肥和殺蟲劑。
研究成果已取得2項專利
截至去年底,他們研究的成果中,有2項已取得國家「實用新型專利」,另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已通過初步審查。
他們三人表示,當時各人出資2,000元人民幣,合共6,000元,作為創業資金。初抵江門時,雄心壯志,深信3個月便能種出成熟的水耕菜,豈料兩個月後,種出來的菜細得好芽菜一般,讓他們感到沮喪。同時,資金也差不多用完。幸好他們的項目獲得「市長機動基金」資助。他們就靠着50,000元人民幣的資助,繼續上路。同時,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也提供了技術支援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工作、觀察、研究和記錄,他們終於掌握到相關技術。
獲1200萬港元投資
大約在2017年中,他們在香港覓得找投資者,獲得1,200萬港元的私人投資,讓他們無後顧之憂。
譚慧敏表示,兩位男夥伴主要負責温室內管導等設施的搭建、水質管理及研究工作;而她則主要負責養魚,具體工作包括管理魚吸收的蛋白質,以及開拓高營養飼料。
雖然三人同甘共苦跨越了不少難關,但譚慧敏在項目推行約一年半後,感到自己的貢獻微小,平日做的都是較為瑣碎的事,於是一度萌生退出的念頭。有一天,她睡醒後感到很沮喪,躺着不起床,胡思亂想,兩位夥伴還以為她病了。
「我感到很對不起他們兩人,不想再拖累大家,反正家人又反對我,而且自己是一個女孩子,跟着兩個男子,怪怪的,不如回香港工作……一路想、一路哭。晚上,他們發現我原來是躲着,便跟我說:在一個團隊中,每個人的貢獻不能以分數去計算,你夠分才可以留下來。而且,每個人的價值都不會在同一時間顯現。將來做宣傳時,你的價值便會顯現出來。」譚慧敏說。
堅持才會成功
譚慧敏又說:「創業最怕的是你見到一個問題、一個困難,你寧願逃避。其實你要面對它,當你解決後,你會得到人生一種很大的收穫。很多人說,100個人創業,99個失敗。我想,唯一成功的,就是因為他能堅持,堅持解決正在面對的困難。」
他們計劃在本年內把水耕蔬菜推出市場,而售價只會略高於市面普通的蔬菜。至於魚方面,大都會留在魚池,以維持整個生態偱環系統,小量會送給當地同事和附近的農民。